隨着拿破崙戰爭的結束,英、俄、普、奧四大戰勝國在維也納召開國際會議,重構戰後歐洲的政治版圖。拿破崙戰爭曾使歐洲列強暫時聯合在一起,但是,即使面對共同敵人時,反法同盟也是十分脆弱的。戰後各國的力量此消彼長,相互之間的矛盾越來越顯現、越來越尖銳,於是維也納會議就成為歐洲列強進行外交博弈的重要場合。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,歐洲列強在維也納召開會議,其目的在於重劃拿破崙戰敗後歐洲的政治地圖,恢復舊秩序。圖為奧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與英國惠靈頓公爵、法國外交大臣塔列朗和其他歐洲外交官出席會議。
戰後局勢的新變化
維也納會議的召開是由拿破崙帝國覆滅後出現的新局勢決定的。俄國在Q8娛樂城拿破崙戰爭中迅速崛起。它通過三次瓜分波蘭,將其西部邊界從第涅河推進到涅曼河,爾後又向西擴張,推進到維斯瓦河。俄國軍事力量的膨脹,在第六次反法同盟中顯着地表現出來,就是他們不費吹灰之力進入德意志,解散了在拿破崙保護下建立起來的政治聯合體萊茵同盟,控制了德意志的許多邦國,這就使得19世紀初登上歐洲政治舞台的俄國在軍事上處於優勢地位。拿破崙戰爭期間,英國大大鞏固了自己的海洋和殖民霸權。在拿破崙「大陸封鎖體系」的壓力下,英國曾積極向海外拓展殖民地,先後奪得開普、馬耳他、毛里裘斯和錫蘭等一系列重要的海上戰略據點。此時的英國,對歐洲大陸奉行「均勢外交」政策,主要目標是力圖保持大陸各國勢力的均衡,阻止任何國家變成下一個拿破崙帝國。隨着拿破崙戰爭的深入,英國逐漸意識到俄國有野心、也有能力取代法國在大陸取得戰略優勢,所以它要在維也納會議上極力消除這種潛在威脅。經過拿破崙戰爭,德意志境內的兩個勁敵——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實力也有所增強,尤其是普魯士已經成功加入了歐洲列強俱樂部。自18世紀以來,普、奧兩個邦國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,雖然彼此關係因參加反法同盟而暫時得到緩和,但拿破崙帝國覆滅後,雙方矛盾重新凸顯出來,焦點仍然是爭奪德意志的領導權